畫展作品
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山東省文化館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公益畫展。畫展展出的所有畫作,都出自一群特殊孩子之手,他們被稱為“星星的孩子”。畫展主辦方尼石春秋博物館副館長、校園博物館(全國)執行館長趙燕介紹,組織這次特別畫展,正是想引起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
12月21日,冬至。隨著氣溫的下降,濟南逐漸有了冬的寒意,但山東省文化館黨建活動室里卻春意濃濃。針對由畫展引發的思考:如何匯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關注特殊兒童群體的教育、心理、康復以及社會融入等問題,由山東省文化館、九三學社山東財經委員會、濟南市歷下區殘疾人聯合會、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主題研討會熱烈開談。
本次研討會由山東心理學會主持,邀請來自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濟南心理衛生協會、泰安市心理學會的專家學者及濟南醫院、濟南泉潤助殘服務中心、博樂兒童關愛中心的負責人、志愿者參加了論壇。
孤獨癥孩子不是病人
濟南心理衛生協會會長張洪濤直言,孤獨癥孩子不是病人。他們雖然與常人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甚至生活無法自理,但他們有獨特的情感交流方式,他們群體內部溝通是暢通的,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張洪濤介紹,濟南心理衛生協會常年關注孤獨癥群體,在2012年成立孤獨癥兒童心理援助中心,對孤獨癥兒童及家庭進行心理援助,改善孤獨癥兒童的治療康復狀況,促進孤獨癥兒童回歸社會。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副院長李開云教授認為,當前,對于孤獨癥的預防、篩查、診治以及康復,都處在探索階段,但學界正逐步形成的共識是,孤獨癥兒童不該被認為是病人,他們是一個“神經多樣性”群體。“神經多樣性”指的是,人類大腦以不同方式發育和工作,以不同方式互動和體驗世界。從這個角度說,孤獨癥兒童只是一個特別的群體,是有著特殊需要的群體。
更該關愛孩子的家長
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紅靜教授提到,孤獨癥孩子的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一眼看不到盡頭。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有太多的家長因為孩子的孤獨,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失控。這樣的家庭離婚率普遍較高,甚至有的家長以自殺求解脫。大家在關注孤獨癥兒童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家長群體,他們才是幫助孤獨癥兒童康復的第一人。
山東財經大學蘇琪教授有著同樣的觀點。她所帶領的團隊常年關注孤獨癥群體,有太多的實踐案例,讓她親身感受到孤獨癥兒童家長的不易。“承受著‘污名化’‘病恥感’,這些家長真的是太難啦!”
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賈凡路教授介紹,她的研究團隊也在關注這一群體。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有不少的家長,在孩子孤獨癥初期、剛剛出現交流障礙時,是不接受的。正是這種不接受,耽誤了對孤獨癥兒童的早期干預。而早發現、早干預是當前孤獨癥診療的關鍵。
博樂兒童關愛中心主任高捷稱,家長群體不僅要承受孩子康復的經濟壓力,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沒有堅韌的愛心和持久的耐心,大多數家長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李開云建議,社會各界在關注孤獨癥兒童的同時,也要關注家長群體,最好能搭建一個為孤獨癥兒童家長提供咨詢與幫助的平臺。
盡快擴大“融合教育”
李開云介紹,對于孤獨癥兒童這個有著特殊需求的群體,最好不要將他們與正常社會割裂開來,特別是在應該接受教育的時期。目前,有些地方采取“隨班就讀”的模式,根據特殊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其需求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這種“隨班就讀”模式又稱為“融合教育”。在歐美發達國家,這種“融合教育”能保障95%以上的特殊孩子融入正常的教育體系,而我們當前的比例相對較低。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開設“特殊教育”專業,就是為“融合教育”培養師資。
李開云呼吁社會各界一起重視“融合教育”,在就業、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過程中,向“融合教育”傾斜,讓更多的特殊孩子接受“融合教育”。
以藝術促進社交發展
畫展主辦方負責人趙燕介紹,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館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實踐。藝術創作是情感交流的橋梁,對于特殊兒童來說,繪畫是他們表達內心世界的獨特方式。此次舉辦畫展,旨在通過孩子們的作品,展現他們獨特的藝術天賦和內心世界,并呼吁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理解和關愛。繪畫不僅能幫助孩子們自由表達情感、釋放情緒,還能促進他們的認知與社交發展。本次畫展還將舉辦巡回展,下一站將在曲阜孔子博物館繼續展出。趙燕以藝術之名呼吁,給予這些特殊兒童更多的理解、包容與支持,讓他們在藝術的天空自由翱翔,為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山東心理學會理事長,山東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峰強在總結時表示,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的增加以及對于精神疾病認識的不斷提升,精神疾病患者數量持續增長。抽樣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精神障礙患者超過1億人。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正是這一龐大群體中的一部分。《中國孤獨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中國孤獨癥發病率達1%,孤獨癥譜系障礙人群超過1000萬,其中0至14歲兒童有300萬—500萬人。孤獨癥位列中國兒童精神類障礙的首位。高峰強介紹,山東心理學會一直堅持學術服務社會的宗旨,號召更多的心理學研究者走出書齋、服務社會。此次論壇關注孤獨癥兒童的心理、教育及康復,正是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社會熱點、為和諧社會健康發展貢獻智慧的具體實踐。
作者: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徐傳強